韩侯祠初建于隋唐之交,后历经几度兴衰,至明代晚期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明隆庆年间知府陈文灿与文坛巨匠、《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把酒韩侯祠,成为淮安盛传不衰的佳话。清康熙末年韩侯祠的规模达到它的鼎盛期,当时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殿,东西厢房,以及上房楼和花园等建筑组成。到了晚清,韩侯祠日渐衰败,其后由于战火和其他历史原因,至“文革”后,韩侯祠仅存空荡荡的后殿三间。
1983年,当时的淮安县人民政府对韩侯祠作了大修。重建了仿古门楼、院墙,门楼上的黛绿色“汉韩侯祠”题额苍劲俊逸。葺缮了三间后殿,殿中间置韩信立姿塑像,浓眉锐眼,气宇轩昂,戎装配剑,威风凛然,一派胸藏百万兵的大将风度。塑像两旁对联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 ,此联意味深长。殿门外两侧红漆圆柱上的对联是:“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韩信未发迹时曾有一段特别难堪的经历,即世人耳熟能详的胯下之辱。当时,一青年屠夫仗力逞强,看韩信“好带宝剑”,心中不服,便欺韩信出身贫贱,寻寻开心,“于是信孰视之,出胯下。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后韩信为楚王重返故里时,告诸将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后人为推崇韩信忍辱含诟、自励其志的韧性精神,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特在其受辱处,亦即今日的胯下桥街与兴文街的交会处立一木制牌坊,名曰“胯下桥”。
“胯下桥”曾于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后屡遭兵燹、动乱,曾—度荡然无存。当时淮安县人民政府于1978年重建。牌坊高5.5米,宽4.6米,横额上书“胯下桥”三个大字 ,韩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