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20882014336509P/2024-00002 | 发布机构 | 发改委 | 发布日期 | 2024-01-12 |
文 号 | 主 题 | 历史规划 | 体 裁 | ||
组配分类 | |||||
组配分类 | 时效说明 |
——2024年1月8日在淮安市淮安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孙戬郇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区新实践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围绕“建设全市展示‘象征意义’的窗口”重要使命,统筹抓好项目攻坚、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43亿元,同比增长(下同)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58亿元,增长10.6%。
——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54亿元,增长4%。
——预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4.8%。
——预计研发支出占GDP比重2%。
——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元,同口径增长49.35%。
——预计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亿美元。
——预计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3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34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37元,增长8.5%。
——预计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
对照区第十八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18项24个子项指标任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等19个子项指标预计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制造业占注册外资实际到账比例等4个子项指标未达预期;碳达峰碳中和指标市级未下达有关目标任务,无法判断指标完成情况。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新突破。工业增长动能不断积蓄。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升“2+2+N”产业层次,厚植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实施“智改数转”项目81个;获评第一批省星级上云企业38个,数量县区第1。苏盐井神获评亚洲质量卓越奖,成功申报国家级智能工厂,为全市“破零”;双环齿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优秀企业”称号;共创草坪获评市长质量奖(全市唯一),与苏食肉品、施塔德电梯、飞翔高新共同入围江苏省绿色工厂(第四批);鸿富瀚科技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沃联新材料、驿之家等6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飞特尔、芯声微电子等4家企业获评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试点;康乃馨纺织科技、海螺水泥等5家企业获得江苏精品认证;文盛电子、建工尼龙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康乃馨织造入选省级智能示范车间。服务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现代服务业主体培育、集聚示范、融合发展、综合改革等成效明显,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唯一)。电商园获评省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康乃馨织造、苏盐井神获评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共创草坪获评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双环齿轮、施塔德电梯获评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全年累计接待来淮游客541.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现代农业质效稳步提升。新增高标准农田9.4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98万吨,建成1000亩智慧化稻虾核心基地,建设300亩芡实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创成全国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首家),创成省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区)(全市唯一)。新增绿色农产品认证25个、省市示范家庭农场35家。施河镇获批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获批高水平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百斯特鲜食获批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苏食肉品、鹏润粮业获批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骨干企业;滨湖红膏螃蟹养殖有限公司获评省最美绿色食品企业;百斯特农业、百寿康农业被评为省园艺作物标准园;飞鹰家庭农场、祁庄家庭农场等9家经营主体获批第三批省特色优势种苗中心。
(二)高质量跨越发展集聚新动能。招商引资亮点频出。全年新招引项目110个,协议引资额528.87亿元,其中10-5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工业6个、服务业5个、农业1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均为工业项目),预计全年开工率52%左右。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预计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0个,同比增长49%;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同比增长61%;实现有效投资180亿元,同比增长38%。50个省市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29.83亿元,完成率125.8%以上;其中2个省重大项目全年预计实现有效投资30亿元以上,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0个百分点。向上争取成果丰硕。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加强谋划研究,全年累计向上争取到位资金86.57亿元(含债券21.6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3.67%,超序时进度33个百分点。争取省级以上品牌政策26项,发行专项债券13.28亿元。上报国债项目21个,需求37.68亿元,截至目前已获批项目4个,下达资金2.95亿元。消费活力加速释放。高标准创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创成70个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建成桃花垠放心消费美食街区,打造河下古镇“月光经济带”。高规格承办省“苏新消费·金秋惠购”启动仪式。钦工镇钦工村和漕运镇李庄村、严庄村、中太村同时获准参加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创建,全省仅三个县区一镇三村参与创建。
(三)全面改革创新迈上新征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海棠代办”为企业提供“移动办公”上门服务80余次;修正药业、伟时电子等9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手续压缩57.9%,审核材料压减76.3%;完善“日结月商”制度,截至12月31日,全区新增内资企业5392户,同比增长34%,其中法人企业4535户,全流程办结率高达99.15%。要素保障全面到位。推动工业用地供应管理权限下放,全流程缩减供应时间三分之一以上,共办理21宗,面积1631亩,其中10宗地块按照“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出让。采用“容缺受理、即来即办”等模式,为9宗工业用地项目实现“五证联发”。强化水电等生产要素保障,全年实现供水量3147.98万立方米,实施6个电力补强项目,有效保障迎峰度夏期间城区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财税金融支撑有力。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和匹配推送有效落实,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98亿元,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商环境金融指标全市领先,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市场主体接入总数、普惠贷款余额全市第一;金融保障服务不断加强,全年共办理无还本续贷1046笔、18.32亿元,新增首贷户446户、18.09亿元,有贷款余额企业1763户、新增365户。创新动能加速转换。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3个项目入选省“双创计划”,2个项目入选市“淮上英才”计划,完成人才创业项目26个任务。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扎实推进,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家。新获批瞪羚企业1家,新增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飞特尔“5G移动终端多天线抗干扰LTCC滤波器关键技术研发”入围2023年省科技计划专项(全市仅3个)。
(四)和美城乡建设展示新面貌。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交通建设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全市唯一),获评省“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区”。京沪高速公路扩建工程、348省道范集及白马湖段顺利通车,328省道6公里大修工程和宁淮城际铁路先导段顺利完成,30公里农村公路和457公里安防工程全面完成,264省道全面开工建设,淮安港上河作业区一期工程主体建成。美丽宜居城市有序建设。新开工棚户区改造5256套,基本建成5478套,棚户区改造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全省仅三个,全市唯一)。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707套(间),发放公共租赁住房补贴209户,保障性租赁住房补贴33户。综合改造60个老旧小区及单栋住宅楼、总改造面积47万平方米,涉及4447户。建成沈坤城市公园、新城商务中心南侧市民公园等10个城市游园。乡村全面振兴加速推进。施河镇、车桥镇入选全国千强镇,苏嘴镇创成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新增农村产权交易4662笔、41460.76万元,土地流转总面积69.91万亩。农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全年确认改善2047户。建设美丽宜居乡村48个,在全区13个镇街273个涉农村居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村平增收34.32万元。打造生态河道85.55公里,建成8条幸福河湖。开展“一清理三分离”试点,疏浚清理河塘沟渠497.7公里,清理乱堆乱放垃圾1.6万余处,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08万座,村庄人文生态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博里镇、苏嘴镇、朱桥镇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评估,漕运镇、顺河镇、复兴镇通过省卫生镇考核评估,创成省卫生村77个、省健康村(社区)3个。建设“淮供连锁”社区电商平台,配齐城乡物流配送队伍,打通农产品购销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约400万元。202个省市区重点帮促村全年累计增收预计12757.42万元,村平63.16万元,同比增长176.72%,全部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加强建筑垃圾管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建筑装修垃圾临时调配场,处置建筑垃圾2.6万吨,金额166.28万元。完成84个重点治气工程,淘汰506辆国三及以下柴油车,全区PM2.5浓度34.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1.4%。建成6个山水工程项目,完成2026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1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达91.7%,优II比例25%,无劣V类断面。接受第五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五)和谐幸福平安成为新常态。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抓好“一老一小”保障体系建设,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为36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为3.18万名高龄老人发放尊老金2090.97万元;实施聪明娃托育园、东方康桥幼儿园(托班)普惠托育民生实事项目,不断提高全区普惠托育水平。强化特殊困难人员帮扶救助,发放低保金、困境儿童保障金、“残疾人两补”、特困供养人员供养金、临时救助等各类救助资金约2.51亿元。提升24个“残疾人之家”运行质效,全年提供重残居家服务14278人次,为293名残疾儿童完成康复救助。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全面。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新安小学河西分校、红军中学扩建二期交付使用,江苏淮安金陵中学顺利开工。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应邀参加第12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展演,周恩来红军小学获评“2023年度全国红领巾中队”,周恩来红军小学和周恩来红军中学被表彰为全国“新时代雷锋学校”。全民体育氛围愈加浓厚,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4项,荣获省二十运金牌7枚,青少年运动普及率稳步提升。基层医疗能力持续增强,建成省健康促进医院1个(中医院)、省社区医院3家,区域影像中心建成投入运行,乡镇卫生院影像检查效率大幅提升。河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级中医馆、山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漕运镇中心卫生院四级中医馆通过省市评审。持续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开展“千年河下、魅力淮安”2023文艺进景区演出活动160场,送戏下乡64场,获评省第四批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社会保持和谐安全稳定。“零失分”助力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高标通过省级验收并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合格市。深入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全区党政领导定点接访下访180余人次,接待信访群众210批次;持续开展治源头、攻积案、护民利、防风险、促稳定工作,通过简易办理、访调对接等方式现场办结事项1200余件,有效防范化解矛盾,全区进京访同比下降78%。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区群众安全感达98.96%。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调整优化15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加大督导力度,聚焦“查大问题、除大隐患、防大事故”,累计排查安全隐患4844条,完成整改4798条,整改完成率99%,安全生产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16.7%。
总体来看,全区上下抓发展、稳投资、大招商、强基础、促增收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目前全区经济体量依然偏小,在外需收缩、内需不强、价格下降、利润承压等背景下,部分微观主体运营承压,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二是重大产业支撑仍需加强。目前全区开票超10亿元企业仅5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仅1家,“链主”型企业明显缺乏,产业链整合能力有待提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开票占全部工业开票比重仅20%左右。三是风险防范工作任重道远。财政收支矛盾仍未化解,生态环境改善成果还需持续稳固,安全生产、防涝防旱、信访稳定等底线工作仍需紧抓不放。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计划安排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承上启下之年,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区“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总体来看,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区经济发展有较强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基本面不变。为科学合理设置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我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目标,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基调,充分衔接省、市指标体系和“十四五”发展目标,确保预期目标既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体现跨越赶超的工作导向。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5%,争取增长30%。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1.95%。
——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89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8%。
——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元。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0%。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生态环境类和协调类指标完成省市定目标。
(一)做大做兴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动能。加快产业发展速度。聚焦“2+2+N”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巩固发展质效,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增长1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5户。推动电商物流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高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大新增列统企业培育力度,打造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全年新增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3万亩,推广稻虾5万亩,宜养水面小龙虾养殖4万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引导企业增加高新技术投入,累计培育有效高新技术企业89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与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助推企业技术攻关、人才培养,赋能产业升级。积极申报人才计划项目,全年入选省“双创计划”2个,引进人才创业项目26个以上。加深智改数转深度。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力争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1户、省级智能工厂(车间)4家、省级技术中心2户,申报星级上云企业10个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家,新建5G基站100个。
(二)做优做强项目支撑,全面推动蓄势赋能。聚焦新项目,发动招商引资“引擎”。围绕“2+2+N”主导产业,聚焦“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以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三样”等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以10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为重点,招大商、招好商。实施“1145”工程,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力争4个,百亿级项目争取有新突破。聚焦大项目,筑牢产业发展“支柱”。牢牢把握“抓大项目、大抓项目”工作方针,全力推进重特大产业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5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55个。落实重点项目“双日报、周通报”“周例会”工作制度,优化在建项目跟踪督查机制,加大竣工项目质效考核力度,跟踪服务重特大产业项目“全过程”。深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初排省市重大项目45个,总投资623.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7.58亿元。聚焦好服务,搭好要素保障“护栏”。全面优化项目审批服务流程,用好容缺受理办理、告知承诺等绿色通道,推动“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五证联发”审批服务常态化。精准配置重大项目近期规划流量空间指标,保障省市区重大项目建设空间需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重特大项目为载体,不断优化区域空间经济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依法依规开展对淮安工业园区、生态文旅区、高铁新城、城市主城区、经济开发区(包括国信工业园、淮安绿色建造产业园)、车桥镇、钦工镇、施河镇、复兴镇等重点区域范围内土地征收工作。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改革与企业登记注册改革,压减审批环节和时限,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深化“重大项目金融调研服务”专题活动,强化项目建设金融支撑。
(三)做深做细改革事项,加速畅通内外循环。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四最”营商环境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依托江苏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i淮安”移动端等,实现“随时办”。打造“海棠代办”服务品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丰富“淮上关爱一件事”服务场景。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修复、信用查询等服务,持续扩大信用信息归集覆盖面,推进信用信息归集时效和合规率100%。深化改革发展。持续释放惠企政策红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用地报批供应,并联实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报批、征地报批、挂牌供地等程序,推进各类用地挂牌。抓好年度城乡挂钩和补充耕地项目,力争完成挂钩指标2000亩、占补指标3000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扩大“小田并大田”试点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建立宅基地审批联办联审机制。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让群众享受集体发展红利。加强金融服务,推动国企融资结构优化。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开展“金融助力、益企同行”“双拜访”“金融管家联动服务”等活动,进企入户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全面推进“质量强区”战略,服务共创草坪申报省长质量奖,推荐申报省质量信用等级评价AAA级3家、江苏精品4家、市长质量奖1家、市质量管理奖3家。激活内外消费。推动内贸转型发展,积极培育大型、新型流通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作用,以“互联网+流通”促进电子商务与商贸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助力外贸稳步增长,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和各种行业展销会,多元化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把握淮安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对年进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外贸企业加强运营监测,确保全年外贸进出口不低于48亿元。
(四)做精做美城乡建设,持续优化功能布局。聚力打造自然生态之美。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组织申报实施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争取全年再建1-2个湿地保护小区,确保净增保护面积3000亩以上。统筹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建成区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等工程项目建设,补齐污水治理短板。持续提升里运河三堡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聚力打造基础设施之美。推进淮河入海水道2024年工程、新涧河综合治理工程、苏北灌溉总渠治理工程、窑头河-渔滨河治理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全力做好宁淮城际铁路建设服务保障工作,争取完成264省道主体工程,推进343国道、233国道淮安绕城段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干线公路网络。完成铁云路(承恩大道至海棠大道段)提升工程,推进翔宇大道(楚州大道至海棠路段)改造、淮安港区头溪河作业区连线工程(纬二路)、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和淮安港区范集作业区码头工程等项目。深入“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60公里、危桥1座。加快城市游园建设,建设恩干院北侧市民游园,打造海棠大道口袋公园、山阳湾生态公园等城市广场游园。聚力打造城乡环境之美。强化落实“席地而坐,身不染尘”专项行动。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建设项目,改造14个老旧小区及单栋住宅楼、10条后街背巷。统筹实施三中沟西侧地块、河下古镇环境提升、丝绸厂宿舍危房收购等3个地块征收工作,征收面积共计2.062万平方米。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畅通农房改善渠道,改善住房条件1000户以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健康淮安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家卫生镇1个(流均镇)、省卫生镇1个(石塘镇)、省健康村(社区)5个。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建设生态河道18条88公里、改造户厕23620座、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7个。
(五)做实做好公共服务,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突出政策为民。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深挖扩面潜力空间,加大扩面征缴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扩面行动。持续加强医保待遇保障,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推进低保扩围增效,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充分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对13932名重度残疾人和96名困难残疾学生实施补助。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105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实施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完成630名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突出教育惠民。推进“双减”走深走实,加大中小学非文化类活动课程开发力度,持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加快楚州中学体育馆装备提升和车桥中学体育场地、范集中学会堂改造建设工程,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全年更换健身器材40套、新建健身步道10公里、承办省级以上赛事4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20场。突出医疗便民。充分发挥两大龙头医院辐射带动作用,巩固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推进淮安医院三级综合医院、楚州中医院三级中医院、淮安市皮肤病医院二级专科医院创建工作,全年新增五级中医馆2个,四级中医馆1个,力争建成省健康促进医院1个(皮肤病医院)。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长期战略和常态化思维,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医防融合,坚持防治结合。突出就业利民。强化重点群体分级分类就业帮扶,全年促进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就业8000人以上。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扶五类困难人员再就业150人。全面落实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政策,依托现有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创业者孵化创业,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000人以上。突出“一老一小”。抓好养老服务特色品牌建设,新改建15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80户。稳步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六)做好做优城市管理,严守安全稳定底线。筑牢社会安全防线。推进“智能前端”补盲升级,推动城郊地区、重点区域出入口实现智能化监控全覆盖。推进“巡处一体化”升级,构建“情报导巡、动态布警、守点扩线、封堵查缉”的巡控模式,全方位维护治安安全。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专项行动,强化“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双重作用,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确保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持续开展全民安全宣传教育和“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专题宣讲,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拉紧矛盾化解防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推动个人调解室建设,扩大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建立健全县处级领导包案责任体系,逐案梳理分析重点案件情况,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时限清单,攻坚化解矛盾、推动解决问题,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稳定格局。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