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区人民政府 信息公开
索 引 号 11320882MB1840482E/2021-00038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1-04-25
文  号 主  题 体  裁
组配分类
组配分类 时效说明
全面出击打好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

       今年我区小麦种植面积为96万亩,品种上以镇麦12等镇麦系列、扬麦25等扬麦系列、宁麦13等宁麦系列、宁麦资126、扬辐麦4号、6号等红麦为主,以淮麦40为主的淮麦系列也占了较大比例,此外半冬性品种西农系列还有一定种植面积。综合今年小麦苗情、菌源、品种、气候等因素分析,预计今年我区以赤霉病为重点的小麦穗期病虫将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希广大干群务必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一喷三防”技术措施,主动出击,全面及时用药,全力做好小麦穗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夏粮丰收。

       一、病虫发生趋势

       1、赤霉病:预计小麦赤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5月上旬抽穗的迟熟品种偏重发生)。主要依据有:一是感病品种面积较大。目前没有对小麦赤霉病有完全抗性的品种,品种之间的差异只是易感性不同,我区大面积种植的淮麦系列为中感以上,据统计全区淮麦种植面积约为30万亩,其中的淮麦33、35甚至为高感品种,此外,高感品种西农系列种植面积仍达10万亩以上,这两大类小麦占了全区种植面积的近一半;二是天气因素。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下旬前期、5月5日前后、5月上旬后期有3个过程性降雨,其中以5月上旬的两次降雨过程对我区的迟熟小麦影响很大;三是菌源充足。据我站3月下旬至4月中旬调查,今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为8.05%(0-60),带菌量创下新高;四是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全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将从4月中旬持续至5月上旬,持续时间长达近20天,显著增加了赤霉病菌的侵染发病几率。

       2、小麦白粉病: 3月17日始见,迟于去年的3月11日,早于前年的3月27日,属正常偏迟年份。4月上旬至中旬普查全区59块田,见病田56块,病田率为94.92%,其中渠北片为 100%,全区平均病叶率为1.41%(0-11.75),平均病株率为15.3%(0-100),低于去年同期,高于前年。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将达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3、麦蚜:据我站调查,全区田块发生率接近100%,平均有蚜株率10.17%,最高100%,平均百株蚜量60.2头,最高1200头,百株蚜量是近三年来最高的,随着小麦即将进入抽穗扬花期,麦蚜数量还将迅速上升。预计小麦蚜虫中等偏重发生。

       二、防治意见

       1、防治策略:防治一次不动摇,防治二次看需要。

       2、防治适期:小麦扬花初期(小麦扬花5-10%)是最佳防治适期。第一次防治要做到见花就打药(全区大部分麦田可能在4月27日-30月扬花,同常年差不多,不同品种和田块差异较大),要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

       3、防治方法:第一次防治亩用30%丙硫菌唑悬浮剂40克或25%氰烯菌酯100克或50%百菌清·戌唑醇悬浮剂40克或48%甲基硫菌灵·戊唑醇100克或40%咪·戊悬乳剂50克+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克或25%腈菌唑乳油20毫升(丙硫菌唑兼治白粉病不需另加)+57%吡蚜·噻虫嗪10克,再加氨基酸叶面肥50克兑水喷雾。第二次防治在第一次用药后隔4-5天进行,用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或用43%戊唑醇乳油20克+50%咪鲜胺乳油50克混配。喷雾用水量不低于30公斤,弥雾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飞防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

       三、注意事项:

       1、密切关注小麦扬花期和阴雨天气,首次用药抓住扬花初期是保证防效的关键,如未到扬花期须抓住雨前用药。

       2、穗期不宜使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类农药,避免刺激赤霉毒素增加。

       3、无人机飞防用药应选用悬浮剂型农药。

       4、注意农药包装物的集中回收。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