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工镇高度重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在摸清全镇底数的基础上,分类施策,扎实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落实,努力让撂荒地变成“金土地”。
精准摸排,厘清撂荒底数与成因
2023年10月,钦工镇根据“农事直通”交办的119个撂荒耕地图斑,迅速组织镇村力量,通过实地核查、图斑比对、农户访谈等方式,对辖区撂荒耕地进行了全面细致排查。经查,确认撂荒耕地面积为585.85亩。经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农业统计台账及现场情况反复核对,底数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镇深入分析了撂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因外出务工而流失、耕地被征未及时耕种、地块偏远分散且基础设施薄弱(如灌溉困难、道路不畅)、土壤贫瘠、耕作层流失等。
分类施策,复耕复种有序推进
在摸清底数基础上,钦工镇因地制宜制定了复耕复种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截至目前,已完成复耕复种面积585.85亩,占总任务的100%。复种作物以玉米、番薯、大豆、蔬菜等为主,总体长势良好,达到预期水平。该镇在处理585.85亩撂荒地的过程中,镇村积极联系在外务工的土地承包人,讲清土地撂荒的影响,在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针对地块小、零散程度高的地块,让有意愿的相邻地块或住得近的农户代耕代种,耕种收入归代耕代种农户;如果因基础设施薄弱或自身条件差而无人愿意代耕代种的撂荒地,采取村集体组织托底代种的形式。
强化保障,政策服务协同发力
该镇重点针对摸排出的基础设施薄弱区域,以“一事一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为抓手,实施一批小型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修缮项目,有效改善撂荒区域的耕作条件。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依托,将种植大户、代耕代种农户等纳入项目服务主体,农技人员开展科技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开展“点对点”技术指导,推广耐旱作物品种、轻简化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发放技术资料,组织现场观摩,让农户感受。而且,该镇还探索建立了复耕后管护机制,明确流转方、代耕方、农户复耕主体为管护第一责任人,村集体负责监督协调,防止“复而又荒”。
着眼长远,构建常态长效机制
为防止耕地再次撂荒及新增撂荒,钦工镇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建立镇、村两级撂荒耕地动态监测网格,结合农业农村部政务通监测数据与人工巡查,每季度至少排查一次,确保早发现、早介入。实现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土地利用、规划、灾害等信息,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撑。将防止耕地撂荒纳入村规民约,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和种粮收益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