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区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街镇动态
苏嘴镇:党建引领“改田兴业”开出“富民美村”花
时间:2025-07-11   来源:苏嘴镇

近年来,苏嘴镇果园村坚持以党建示范引领开创基层致富新模式,一场农田新实践唤醒一片贫瘠的土地,让古老的沙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改农田:旱地变水田,土地换新颜

果园村西片有656亩高低不平的沙壤农田,高地常年干旱难以灌溉,只能种植红薯、花生等低效旱作;洼地雨季积水难排,一年仅能收获一季。村民靠天吃饭、看天收益,旱地贫瘠租金低出让难,甚至部分田块无人耕种以致荒废。“改变这片贫瘠的土地,是我们果园村几代人的夙愿,一定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实现。”村党总支书记目光坚定地承诺道。

该村党总支主动求变、迎难而上,通过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向上级党委争取资金实施大规模“旱改水”工程。村党总支牵头化解土地分散、农户意见难统一的现实困境,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分析利弊,打消了村民顾虑。在机械轰鸣中,昔日零散高低的地块被精心平整成方方正正、平坦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据初步测算,改造后土地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以玉米为例)平均提高了约50%,部分地块水稻亩产可达1500斤以上,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飞跃。

兴农业:合作促发展,产业添活力

2021年,村党总支新建立“果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强化组织引领,搭建产业平台。村党总支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合作社今年成功签下的50亩糯玉米的种植订单,已于4月播种成功,实现“以销定产”,确保农民收益稳定。6月开始合作社将大规模种植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高产优质“东单”系列玉米,试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将在市区两级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实现旱改水650亩土地的新图斑。

通过向上争取与筹措自投资金,村合作社建成了35亩高标准钢架大棚。采用“小西瓜+蔬菜”轮作模式,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苏嘴小西瓜凭借“品质优、口感好、亩均收益超1.5万元”的优势,抢占早春市场黄金期;蔬菜接力种植,则有效利用土地空档期,增加复种指数和整体收益,年亩均综合收益较传统种植模式翻两番。今年2月,合作社已率先在大棚种植了15亩地标产品小西瓜,首批西瓜于5月中下旬上市,较露地种植提前三个月,成为周边商超及高端市场的“抢手货”,现摘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0%。此外,还与邻近的温氏猪场建立了紧密的“红链”合作关系。猪场产生的粪污经过科学处理后,转化为优质的有机肥,定期还田,不仅降低50%化肥使用成本,更使西瓜甜度提高10%,形成“生态提质—成本下降—收益上扬”的良性循环,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样本。

富农民:就近能工作,腰包鼓起来

党组织带领下的“改田兴业”,激活了沉睡的集体资产。合作社统一经营、科学规划,曾经低效甚至撂荒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土地流转租金显著跃升。改造前,部分田块每亩租金仅200元却无人问津;改造后,依托高标准农田的稳定产出和设施农业的高效益,土地流转租金达到每亩800元以上。

高效设施农业抢市场、订单农业保销路、规模种植降成本、生态模式提品质,共同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集体经济的壮大,为服务村民、反哺乡村提供坚实保障。村会计翻开账本,“从负债到盈余,光是土地流转金和产业经营这两块,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就能突破30万元!”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农户,每年可获得稳定的、远高于过去的土地租金收入,旱涝保收。村民小李说:“在合作社干活,一天能挣百八十块,照顾家里老小都方便。”目前在合作社务工获得稳定工资性收入的村民已超20人。

美农村:环境大变样,日子更舒心

集体经济的壮大,让果园村党总支有能力、有底气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投入到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涵养文明乡风之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1年1月,在省市区三级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520平方米的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村民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村党总支积极向上争取配套资金,一条长1300米、宽3米的中心水泥路平坦地延伸至村民家门口。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庄的整体环境也在持续提升。绿树掩映,道路整洁,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也渗透到村庄的日常维护中,“绿韵”逐渐成为果园村的靓丽底色。

“改田”重塑了希望的田野,“兴业”激活了发展的动能,最终实现“富民美村”。果园村的蜕变故事,正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