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施河镇锚定省级经济发达镇目标,深化审批服务事项改革,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创新镇村资源资产运用,走出一条改革赋能的新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双提升。
服务优先,增强审批服务新动能。在服务方面,该镇以提速增效、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主线,不断加快审批服务事项改革。优化审批事项,精简办事流程,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实现全科受理“施好办”。2024年以来,共办理事项5925件,其中赋权事项1551件。优化办理方式,承接企业登记“一站式”服务,通过“集中收件、后台流转、线上审批、就近办理”的区镇“横向协作、纵向联动”方式,实现涉企服务“就近办”。同时,优化资源整合,将社保、医保、民政等业务纳入“一网通办”平台,实现基层高频事项“高效办”。近年来,共办理高频事项1225件。
治理集成,构建矛调纠纷新模式。在治理方面,该镇学习借鉴吴江区震泽镇“一站式”平台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有效预防、高效化解企地之间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强化多元集成,全力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采联处联调相融合的“一核九元三联”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形成“施以援手 河枫共治”工作品牌。强化多方联动,镇村干部深入一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累计化解各类信访矛盾纠纷92起,群众满意率达100%。同时,实行网格联动机制,推进施河镇“一站式”平台功能向村居、网格拓展延伸,建立网格助企矛调工作站,组建“三官一律”、镇村干部、网格员等专业队伍,先后深入106家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法律知识宣传和矛盾调解服务,累计化解企地矛盾纠纷30余件。
公司强村,打造乡村振兴新品牌。在乡村振兴方面,施河镇按照党建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由镇域28个村办合作社合股注资,组建施河镇乡村振兴发展公司,统筹利用村集体资产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该镇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产业规划、生产经营、技术推广、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五统一”运行模式,打破行政村地域管辖壁垒,发展万亩有机绿色稻米种植核心区、千亩芡实茨菇种植示范区、百亩杞柳种植示范区等。另一方面,整合各类资源,逐村建立土地、能人、产业等5类资产资源清单,制定镇级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增强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公共空间治理,收回土地面积7748.23亩,村集体直接增收592.39万元。同时,积极实施高效帮办,精准帮扶达康智能装备产业园、光伏发电等12个重点帮促项目,实现收益分配192.09万元。通过农资农具、农机服务集中采购,使村居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亩均种植经营成本下降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