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区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街镇动态
车桥镇: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乡村振兴
时间:2024-08-12   来源:车桥镇

近年来,车桥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以谋实特色产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和人才培养,加速乡村全面振兴。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车桥镇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筑牢乡村发展之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亩,全镇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3%,有力有效保障了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

围绕做强芡实产业,实现车桥芡实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车桥镇成立芡实产业链党委,做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成立芡实产业研究院,积极开展新品研发、科学育种、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科研工作。去年,车桥芡实总产值达2.1亿元,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推介名单,注册商标6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个,完成了地理标志品牌认证申报。今年新落地的芡实深加工项目,组建国内第一台全自动芡实加工生产线,使车桥芡实实现了规模种植、初深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平台等全产业链发展。

稻米产业是车桥镇又一优势产业。该镇建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6.5万亩,千亩示范区7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淮安市圣玉米业有限公司是第一个使用“淮安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核心企业,拥有“圣玉”“淮米飘香”等系列大米品牌。2022年该企业获省第一批“江苏精品”认证获证企业名单。全镇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规上企业3家,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车桥镇在产业融合发展上用力,举办芡实文化节活动,建成了以卢滩村为代表的农旅融合示范乡村,卢滩村获评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经过几年努力,一条依托“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卢滩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芡实基地+三庄新型农村社区”等展示载体,引入淮剧宗师筱文艳等名人、“车桥四宝”特色美食等元素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呼之欲出。

着力优化基层治理

车桥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升级基础设施,强化公共空间治理,提升基层服务质效,着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环境整治提升方面,坚持以“一清理、两治理、五提升”为重点,年均投入人员11万人次、车辆7.25万台次,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持续推进户厕治理和污水治理,立足美丽乡道、美丽河渠、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立体式全方位提升农村环境。

车桥镇坚持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先后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农村危桥改造、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今年在卢滩、三庄获得省级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命名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建设,推动农村面貌从“一域美”向“全域美”转变。

车桥镇大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大力开展公共空间治理。该镇获评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先进镇街,并多次在市、区现场会、推进会接受观摩、进行典型交流发言。

着力抓好人才引育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车桥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基层治理需要引育人才。实施头雁提升工程。定期围绕农业产业化、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开展系统培训,帮助镇村干部拓宽视野、丰富思路,快速提升能力。全年组织村居党组织书记、村会计等各类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5场次,有力有效提升他们服务群众的水平。

拓宽乡土人才队伍进入渠道。利用芡实研究院组织本土专家与江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开展交流互动活动3批次,提出芡实产业发展等建设性意见21条,解决芡实产业发展中瓶颈制约问题2个。发挥芡实产业链党委牵头抓总作用,摸排梳理“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人才信息库,现已吸纳243名人才进库。

加强乡村对外吸引力。充分利用村居干部员额,招聘8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乡村振兴一线力量。同时建立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考察识别体系,把工作能力突出、工作责任心强、能够扎实为民办事的优秀党员选出来,作为村级组织接班人培养。(通讯员 张传兵 周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