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石塘镇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四大工程”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人才强区、人才强镇战略,为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招才揽才,筑巢引凤,夯实组织人才基础。石塘镇党委坚持人才发展是乡村振兴第一原生动力。一是党建引领人才建设。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加强人才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支部优势作用,积极引导镇域范围内各类人才聚力石塘镇乡村振兴发展,常态化排查本地能人大户、在外乡贤人才,建立乡村振兴重点人才库,充分发挥利用人才优势,人才堡垒建设不断加强。二积极宣传扩大广度。利用媒体平台加强人才宣传报道,在省市区级平台发表人才宣传、人才活动信息。积极响应区人才政策宣传月活动,进驻全镇列统企业宣传淮安区人才政策,实地走访全镇范围内市重点企业,征集企业科技创新及人才需求信息。为进一步落实宣传工作,石塘镇坚持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积极开展各类人才活动,依托石塘镇商会,开展“石塘乡贤座谈会”、“共话桑梓情”等活动,及时向在外乡贤宣传介绍家乡在引资引智、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搭建“连心桥”。三是招才引智强镇兴村。积极落实“招才引智”工作。将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有机结合,镇党政领导牵头至武汉、南京、苏州、徐州等地市,拜访当地优质企业,科研院所等,宣讲石塘本地情况,产业规模发展前景。同时将本地人才创业政策,人才创业项目和企业人才对接,积极帮助企业申报人才项目,以人才项目吸引产业落地,以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吸引人才来淮,形成产业人才双涡轮驱动。四是科技合作产业振兴。镇党委将科技合作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促成张兴村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由高校专家指导种植黑大麦并落实黑大麦面包、蛋糕等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仅黑大麦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1万元收益。
二、育才用才,引凤育人,增添乡村振兴活力。镇党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作用,以人才链的聚集推动产业链的发展。一是组织各类人才培训。制定新录用公务员三年培养方案,根据岗位为其配备党政领导作为业务导师、政治导师、廉政导师开展各类入职培训。二发掘乡土人才潜能。在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中,本土能人大户主动承担基层调解任务,以居住地所在村为驻地,和村(居)网格员成立专项队伍,走访群众,化解土地收回矛盾。卫东村本地能人范尔国承包利用空间治理回收洼地190余亩,结合周边流转土地,打造稻虾共作基地540亩,发展“水稻+虾+泥鳅”生态循环种养殖特色农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6万元,带动20名村民就业。三是用好引进产业人才。镇党委根据本镇产业发展需求在产业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引进人才作用。帮助有意向创业的高学历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申报人才创业项目,依托于淮安市“淮上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人才活动,帮助人才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助力人才企业在淮安落地生根。
三、帮才助才,固巢留凤,聚力人才保障建设。将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凝聚人才向心力,作为人才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一是人才活动调浓乡情。在节假日,为返乡人才提供节日演出、组织掼蛋比赛等活动,组织团委志愿者,为乡村返乡人才子女提供爱心暑托班,开展乡村农事体验活动,加深在外人才家乡记忆。在建淮村设置了货车司机之家,为货车司机提供便民服务,开展新就业群体党建培训,传播组织声音,吸收货车司机入党。二是温馨保障真诚服务。积极开展“为乡贤办件暖心事”活动,利用节假日乡贤返乡时机,走访在外人才及在淮亲属,为在外人才办暖心事,让在外乡贤离乡不离心。组织人才座谈会,收集乡村振兴各类有效建议意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切实提升乡村振兴实效。三是打造项目擦亮品牌。从镇域范围内选择优势人才,强化人才品牌打造,选择培养乡村红色主播,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媒体带动力,增添乡村振兴新活力,同时以人才助力乡村发展,张兴村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完成黑大麦科研试产,结合市场需求,形成黑大麦烘焙食品、乳制品、饮料制品等农业制品,在去年获得收益11万元,在尝到科技的“甜头”后,主动和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乡贤联系,通过人才介绍对接企业,通过项目走访,准备利用村闲置大棚试种羊肚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路子。(通讯员 朱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