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淮安区打出“科技++精细精细++服务”组合拳,把家庭作坊的管理做得既“严”又“暖”,推动其推动其在规范中稳步前行。
科技当“眼”,摸清家底不摸黑。依托江苏省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系统,淮安区给家庭作坊建了“电子档案”,按行业分类、明确监管“责任人”,迅速摸清了629家作坊的“家底”,从食品加工的洁净车间到服装制作的生产线,底数清、责任明,监管再也不“摸黑走”。今年二季度,属地镇街带着“清单”上门,首轮巡查就实现100%全覆盖,排查出365条安全隐患,还引导企业自查自纠,将所有隐患都“清零”整改,把风险掐灭在萌芽里。
精细提“效”,织密防线不松懈。“部门联动+属地负责”像一张“防护网”,针对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等风险较高的领域,每季度都有专项排查,隐患台账实时更新,整改情况全程跟踪,确保“问题不悬空、整改不落空”。区市监局对着145家持证食品作坊“精准画像”,检查111家、立案2起,0.7万元的处罚既是警示也是保护;区应急局聚焦工贸作坊,11家检查、34个隐患全整改。更贴心的是,18场消防安全培训覆盖1000多人,从灭火器使用到应急逃生,手把手教,让安全意识深植每个从业者心里。
服务作“桥”,护航发展不缺位。管好作坊,不止于“管”,更在于“帮”。淮安区摒弃“重监管、轻扶持”的模式,把服务送到作坊经营者心坎上:组建由应急、市监、消防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指导团队,现场开展“一对一”帮扶,对小作坊的安全生产进行“把脉问诊”,现场指出问题,并指导整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护航,安全有序的生产环境让小作坊经营主更加充满底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