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城市管理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淮安区秉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先”的理念,精准施策、系统布局,以“绣花”功夫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工作,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全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且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以“建”固本,焕亮城市风貌。城市建设,犹如精细化管理的坚实“骨架”。淮安区以高标准雕琢城市空间,力求让基础设施既实用又美观,为城市打造亮丽“面子”,夯实内在“里子”。家住南巽路附近的王阿姨感慨道:“过去这条路坑洼不平,每逢雨天根本没法行走,如今不仅平整开阔,夜晚路灯还格外明亮,连散步都变得格外舒心!”王阿姨的心声,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切身体会。如今,一系列重点工程的相继完工,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G233新长铁路大桥、西十路等道路改造工程顺利竣工,显著提高了通行效率;河下古镇、闻思禅寺等文化地标改造同步推进,使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花巷至湖嘴大街亮化工程点亮夜间经济,状元里北侧口袋公园让居民尽享“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这些工程的落地实施,不仅带动了交通功能的优化,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风貌,让这座古城在岁月变迁中绽放出全新的活力。
以“管”破题,理顺城市秩序。城市管理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以前小区里私拉的电线如同‘蜘蛛网’,楼道内小广告随处可见,现在清爽多了!”紫金花苑小区居民李女士对小区的变化赞不绝口。这得益于淮安区大力开展的“空间清朗”行动,该行动成果丰硕:累计拆除违法建设87起、清理私拉乱接管线3516处、铲除违规种植9万平方米,在为城市空间做“减法”的同时,为居民生活品质做“加法”。在市容秩序整治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城管局开展的流动摊点百日攻坚行动,对主次干道、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集中整治,规范流动摊点2550次,让城市秩序焕然一新。与此同时,10.4万吨城乡垃圾及时清运、1.2万起交通违法行为查处、19条主次干道253处破损路面修复……从空中到地面,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全方位的精细管理让城市更加井然有序。
以“服”惠民,厚植民生福祉。城市管理的核心,始终围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聚焦于那些看似微小却关乎民生的“关键小事”。在淮安区,54家公共场所实现卫生监督全覆盖,60余起消费投诉得到高效化解,147项农贸市场问题限期整改,从“菜篮子”到“幸福圈”,公共服务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山阳街道的“周30”行动成为民生亮点:街道干部每周清扫道路30米,村居人员每周清理河道30米,小区物业每周服务居民30户。截至目前,5992米河道重归洁净,2.1万米村道旧貌换新颜,1000余户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
以“治”增效,激活长效引擎。公共空间治理,是淮安区推动基层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大亮点。围绕“承恩大道—枚皋路—G233围合片区”,针对“环境脏乱差”“地块利用率低”“乱堆放乱搭建”等问题展开集中整治。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补植绿化、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等多种措施,对空间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盘活优化,并试点推行“政府引导 + 村集体运营 + 农户参与”的三方协作机制,实现环境整治与民生增收双丰收。西十路开放大学北侧、承恩大道与城西干道交叉口等区域,成功从“灰空间”转变为“风景线”,赢得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这背后,是“拉网排查、限期整改、长效推进”的闭环机制持续发力,确保问题不拖延、整改不打折扣。
如今的淮安区,一步一景尽显精细,一街一巷满含温度。通过“回头看”巩固整治成效,以“24小时闭环”解决“微问题”,依靠“长效化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从承载千年历史的古街巷到现代化的交通路网,从公共空间到住宅小区,处处彰显着“精雕细琢”的人文关怀与品质追求。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绣花”功夫精心编织着宜居宜业宜游的崭新画卷,在城市现代化的征程中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