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淮安区严格贯彻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落实水产品安全“党政同责”,坚持重点整治与风险防控双管齐下,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省级抽检水产品合格率连续两个月达到100%。
一、高位推进,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定期召开工作部署会,对检测数据、阳性案例及风险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动态调整监管重点,推动整治工作精准施策。同时,主动对接省厅驻点指导组,每两周面对面会商一次,会商中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摆上桌面、亮在明处,区委区政府和指导组共同研究工作举措,商讨解决堵点难点问题。通过定期会商,及时掌握省厅最新工作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县区一些好的做法,因地制宜、举一反三。
二、部门联动,及时溯源抽检处置。明确划分城区和乡镇农贸市场监管职责,即城区17家农贸市场由区市监局主导监管检测,实行每日溯源登记,区农业农村局组建2个随机检测小组实行每日检测,对7类重点水产品做到“来源清、品种明”,试点信息化追溯管理,提升水产品安全保障能力。镇街农贸市场由属地镇街农业工作办公室负责,每日对辖区内农贸市场的7类重点水产品开展孔雀石绿、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氯霉素和磺胺4项药物残留关键指标的胶体金速测,检测结果当日汇总至区农业农村局。同时,区政府投入38万余元为城区4家重点农贸市场配备速测设备,逐户上门开展速测业务培训,增强市场开办者自检能力。对于速测发现的阳性批次,由区市监局第一时间进行溯源处置,要求经营户退出销售,并进行监督抽检。区市监、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累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78份,行政警告38家次,形成有效震慑。
三、精准研判,加强源头管控合作。通过速测和溯源发现,淮安区农贸市场问题黄鳝大部分来自南京六合沪江商贸城,为强化水产品质量源头管控合作,在省厅水产品药残整治攻坚工作专班和驻点指导组协调下,区政府分管负责人带队,淮安区市监局与南京市六合区市监局开展深度对接,围绕外来黄鳝全链条监管难题,就产地溯源、冷链运输、市场检测、索证索票及后期问题处置等事宜达成共识,双方建立信息互通、定期会商机制,有效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治理效能。
四、压实责任,强化主体责任落地。区市监局组织召开城区农贸市场主办方约谈会,9个乡镇分局同步召开辖区内农贸市场主办方约谈会,集中通报水产品快检及监督抽检结果,督促全区41家市场落实进货查验制度。同时对梁红玉路市场等7家重点市场开展“一对一”责任约谈,整改问题43项,推动市场建立健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压实市场主办方主体责任,从源头筑牢水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下一步,淮安区将持续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属地政府+部门联动+市场自查”三级常态化检测体系,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强化社会共治,实现从源头到流通环节的全链条监管,以更高标准筑牢水产品质量安全防线,让广大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