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区人民政府 数据开放 统计公报
2017年淮安市淮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9-04-19   来源:淮安区统计局

2017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两大目标”,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砥砺奋进,奋发有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9.23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04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4.29亿元,同比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6.90亿元,同比增长10.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3.6:38.9:47.5。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区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1982户,其中当年新增3160户,注册资本共计540.51亿元;个体工商户38827户,当年新增6224户,实有资金数额48.98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进行。年末城镇化率为53.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仍有差距,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产量持续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2.36万吨,较上年增加1.76万吨,增长1.9%。其中夏粮35.19万吨,增长3.4%;秋粮57.17万吨,增长1.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0.74万亩,较上年减少0.25万亩。全年粮食亩产484.2公斤,同比增长2.1%。

林牧渔业总体稳定。全年造林面积0.41万亩,比上年减少25%。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5.12万吨,增长8.1%;禽蛋总产量2.05万吨,下降4.8%;牛奶总产量0.23万吨,增长35.2%;水产品总产量5.54万吨,下降2.1%;其中淡水养殖5.06万吨,淡水捕捞0.48万吨。

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9.2万亩、设施农业2.6万亩、新型农机具1150台,粮食烘干中心18个,6个乡镇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新增家庭农场经营面积7万亩,创成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4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3个、市级龙头企业4家。百斯特农业中央厨房项目在全国农村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中荣获金奖,仇桥镇被列为全省农业特色小镇,南闸镇中太村、流均镇都梁村顺利入选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创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获中央财政支持,成为全省13个试点县区之一。农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3.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3.4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9.2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达2.6万亩。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2.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运行平稳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13.4%。其中轻工业增长16.3%、重工业增长10.0%。分经济类型看,集体工业增长4.4%,股份制工业增长17.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下降4.0%。民营企业增长15.7%,其中私营工业增长15.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8%。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国家电网中全部工业用电量13.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7%。工业创新持续突破。康乃馨织造创成省级“国际知名出口品牌”,井神盐化荣获全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技术中心获评全市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双环齿轮被评为全省智能制造先进企业。

企业效益稳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利润总额27.63亿元,增长11.2%。企业亏损面6.7%,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70亿元。

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9%;医药制造业增长23.7%;汽车制造业增长22.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0.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6%。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竣工产值249.28亿元,增长41.7%;竣工率达92.0%;全区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52亿元,下降37.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25.54万元/人,增长7.6%;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30.44万平方米,增长76.9%;竣工面积867.92万平方米,增长23.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22.8万平方米,增长45.8%。制定扶持建筑业发展措施,镇淮集团晋升为全市首家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28.07亿元,下降10.6%;外商港澳台投资8.94亿元,增长52.6%;民间投资345.15亿元,增长28.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6.2%。分类型看,完成工业投资27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房地产开发投资18.62亿元,比上年下降62.0%。 

投资结构优化改善。第一产业投资8.36亿元,比上年增长48.2%;第二产业投资285.9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投资106.16亿元,下降0.8%。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注册外资项目29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8个,注册外资到账1.24亿美元。列入省市考核体系的2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34.5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2.7%。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增势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4.19亿元,增长10.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6.29亿元,增长17.5%。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1.89亿元,增长17.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3.08亿元,增长8.2%;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96亿元,增长36.4%;餐饮营业实现营业额23.42亿元,增长11.8%。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实现商品零售额39.95亿元,增长6.5%;限额以下单位实现商品零售额147.32亿元,增长9.7%。

对外经贸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出口总额2.98万美元,增长28.9%;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6亿美元,同比下降22.0%。

六、交通运输、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本平稳。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 520万人次、周转量6.12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和2.1%;完成公路货运量556万吨、同比增长1.1%,周转量1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0.56%;完成水路货运量1229万吨,周转量30.77亿吨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1603万吨,同比增长13%。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20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1公里,一级公路93公里。

旅游业加速增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72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80亿元,分别增长13.2%、15.3%。旅游发展彰显活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淮安游礼”旅游商品展销平台正式运营,“美食之都”申报有序开展。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放缓。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不含土地出让金)32.96亿元,同比下降24.4%。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09亿元,比上年下降36.9%;上划中央四税11.86亿元,增长16.7%。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08亿元,增长13.3%;教育支出17.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公共安全支出3.38亿元,增长20.6%;医疗卫生支出9.81亿元,下降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0亿元,增长25.7%。

  金融信贷规模扩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3.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其中,储蓄存款274.77亿元,同比增长8.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30.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0%。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2149件,其中发明专利519件;专利申请授权量1462件,其中发明22件。企业申请专利量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比重达79.9%。出台科技创新15条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10名,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5所,在校生15.38万人,教职工1.10万人,校园面积478万平方米。其中,幼儿园79所,在校幼儿3.73万人;小学50所,在校生6.13万人;普通中学33所,在校生4.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1.1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37人。全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3.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7.6%、优秀率18.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5.2%(因淮安市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招收部分外县市学生所致)。

文化事业水平提升。68家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建成开放,周恩来纪念馆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突破。创设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成为淮安文化创新品牌。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6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2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58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977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868人,注册护士1820人。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淮安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康复医院投入使用,创成国家“百佳卫生院”1个,群众满意卫生院8个和省级示范卫生院4个,施河镇通过省级健康镇验收,苏嘴镇获批省级卫生镇。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常住人口总量基本持平。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5.4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3万人,下降2.6%;常住人口98.8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01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60.05万人,女性55.37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52.60万人,农村人口46.26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1.95‰,死亡率为7.85‰,人口自然增长率4.10‰。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1元,比上年增长9.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34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3元,增长9.0%。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48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6560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10363元,同比增长9.0%,其中,文教娱乐消费为各项支出增速第一,城、乡分别增长5.6%、9.9%,其城镇、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占消费支出比重达18.7%、18.4%。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59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99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4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6%,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566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631人。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年末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63万人、9.7万人、7.5万人、5.79万人和5.5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24万人、0.39万人、0.08万人、0.06万人和0.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86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21.9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7.05万人。民生保障不断提升,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460元。“阳光扶贫”扎实推进,累计投入4.29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77个,3.0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1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63”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整治燃煤锅炉320台,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17家,关停“十五小”企业18家,秸秆禁烧连续三年无起火点,有序推进季桥化工区“关转退”综合治理,全区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全面推行区乡村三级河长制,18条黑臭水体整治项目通过省财政厅入科批准,新一支渠和萧湖控源截污工程圆满完成。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直接取整,分项与总项小数差异未作技术性调整。

(3)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