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变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争先”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完成“四个更进一步”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8.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4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250.67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259.76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029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3.3:42.6:44.1。
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年末区市监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5001户,其中当年新增2518户,注册资本共计744.14亿元;个体工商户47931户,当年新增6815户,实有资金数额65.24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进行,年末城镇化率为54.45%。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全年气候总体适宜,灾害性天气发生范围小、程度轻,技术推广和田间管理得力,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良好基础。2019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4.31万亩,比上年增加0.32万亩,增长0.2%。全年粮食总产量95.99万吨,比上年增加2.02万吨,增长2.0%。其中,夏粮总产量36.67万吨,增长2.6%;秋粮总产量59.32万吨,增长1.9%,实现夏粮秋粮双丰收。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94公斤,比上年增加10公斤,增长2.0%。
林牧渔业总体平稳。累计完成成片造林8924亩,当年净增2687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1.04%。全年生猪出栏量26.45万头,下降18.2%;猪牛羊禽肉产量3.03万吨,下降6.8%;禽蛋总产量1.77万吨,增长0.9%;水产品总产量4.12万吨,其中淡水养殖3.67万吨,淡水捕捞0.45吨,水产养殖面积7.24万亩。
现代农业建设加强。2019年新增高标准农田6.8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1.5万亩、稻鱼稻虾综合种养面积3.6万亩,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个,新创省市级家庭农场、合作社46个。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8.1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6.7万亩;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
农村改革纵深推进。2019年启动“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集成改革扩面提质增效工程,获批新一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农业水价改革工作全市领先;同时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先进集体称号。施河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与车桥再次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求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5%。其中轻工业增长6.3%、重工业增长17.2%。分经济类型看,集体工业增长8.5%,股份制工业增长13.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2.7%。民营企业增长13.9%,其中私营工业增长14.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国家电网中全部工业用电量11.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2%。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苏盐井神荣获第十八届全国质量奖,共创草坪、康乃馨织造获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信燃气电厂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文善电子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苏盐井神获评全市化工行业首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企业效益稳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利润总额14.15亿元,增长20.3%,企业亏损面为10.6%。
先进制造业稳步提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62.2%,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95.8%。电力电缆、金属压力容器、电梯及自动扶梯产量同比增长58.3%、30.0%、19.2%。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12.1%。
建筑业实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07.09亿元,比上年增长6.5%;竣工产值234.97亿元,下降2.0%;竣工率达76.5%;全区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77亿元,增长36.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6.19万元/人,下降8.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13万平方米,增长5.4%;其中新开工面积1006万平方米,增长9.0%;竣工面积677万平方米,下降9.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15万平方米,下降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规上投资稳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7.6%。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7%,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85.4%。分类型看,项目投资增长4.8%,工业投资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5.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8%。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9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0个,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9个,万达新业态、华品建筑业总部基地、百斯特食品智慧创享产业园、中核现代建筑工业化基地等一批大项目有序推进;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健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0.80亿元,增长6.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1.01亿元,增长29.2%。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7.53亿元,增长17.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6.34亿元,增长7.3%;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70亿元,下降36.2%;餐饮营业实现营业额26.23亿元,下降1.9%。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实现商品零售额28.47亿元,增长8.0%;限额以下单位实现商品零售额193.33亿元,增长8.0%。
对外经贸基本平稳。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8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出口额为3.68亿美元,同比下降1.3%。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5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到账0.65亿美元,同比增长96.7%。
六、交通运输、旅游业
交通运输形势稳定。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4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8亿人公里,同比分别下降 6.1%和 29.6%。完成公路货运量622万吨,同比增长2.6%;货运周转量11.9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7%。完成水路货运量1158万吨,同比增长2.8%;货运周转量30.9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8%。完成港口吞吐量1390万吨,同比增长27.8%。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 2045 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987 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 公里,一级公路112公里。拥有公共汽(电)车536辆,客运量460 万人次。
旅游业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915万人次,综合收入106亿元。全域旅游加速推进,里运河慢行系统二期、吴承恩故居广场全面竣工,龙光阁完成布展对外开放,万丰小吃文化街正式运营,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入选长三角最具网红特质旅游城市。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不含土地出让金)40.80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8%;上划中央四税15.61亿元,增长1.0%。按构成看,增值税仍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构成,占税收收入的53.7%;个人所得税降幅明显,累计完成7070万元,下降32.1%。
支出结构不断改善。全区财政总支出91.66亿元,同比增长16.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合计79.87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09亿元,增长21.8%;文化体育传媒支出0.9亿元,增长1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71亿元,增长9.7%。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区人民币存款余额520.04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增加47.43亿元,增速较去年提升5.8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5.83亿元,增长11.3%,比年初增加33.16亿元,增速较去年提升2.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25.51亿元,同比增长16.1%,比年初增加59.05亿元,增速较去年提升5.3个百分点。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为153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9件,PCT专利申请量为3件;专利授权量为90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7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8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73所,其中普通中学35所,小学校53所,幼儿园8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9437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4369人,小学教师3956人,幼儿园教师567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516人,特殊教育教师29人。各类代课教师2297人,聘请校外教师44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4.84万人,比上年减少2588人,其中高中生1.65万人,增加1021人;初中生2.99万人,增加15人;小学生5.78万人,减少237人;幼儿3.39万人,减少2807人。各类学校招收新生4.00万人,比上年减少1150人,其中高中生6132人,增加618人;初中生9779人,减少79人;小学生9574人,减少791人;幼儿10920人,减少1117人。各类学校毕业生4.13万人,比上年增加1664人,其中高中生5052人,增加195人;初中生9742人,增加1060人;小学生9477人,减少98人;幼儿12855人,增加479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8.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12%,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8.15%、优秀率17.42%。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完成古民居修缮7处,新增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个。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成功举办,长篇报告文学《天路淮军》获省一等奖。文化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文明创建成效显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重要单元达标验收全市第一。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19年315家农家书屋通借通还基础建设全部到位,实现50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6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2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共有病床467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436人,其中执业医师1742人、执业助理医师243人,注册护士2306人。完成改建农村户厕3600座、公厕115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4.33%。淮城、车桥卫生院通过省社区医院考核验收,创成省示范卫生院1个、示范卫生室17个、省市特色科室7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省通报激励,入选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区。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人口总量略有下降。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4.2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70万人,下降0.6%;常住人口94.79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59.43万人,女性54.81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51.61万人,农村人口43.18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0.79‰,死亡率为7.93‰,人口自然增长率2.86‰。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7元,较上年增加2204元,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77元,较上年增加2741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6元,较上年增加1551元,增长9.0%。按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6293元为主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2.5%;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增幅为11.4%。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62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衣着类增速第一,增长13.1%;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日益降低,恩格尔系数为29.9%。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08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278人,其中城镇困难群体再就业10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5%,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03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431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稳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2019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9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0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5%、98.0%。民生保障不断提升,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统一提高到610元,共计为1.52万户、3.13万人发放低保金1.46亿元。慈善捐助扩面增效,累计救助5300人次。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9年全年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165家,关停化工企业7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5.6%,优良天数达270天,PM2.5年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考核全市领先。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1.4%,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达标率100%,水污染治理整体形势稳中向好。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直接取整,分项与总项小数差异未作技术性调整。
(3)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4)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