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区人民政府 数据开放 统计公报
2021年淮安市淮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2-04-29   来源:统计局

2021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殷嘱托,科学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和突如其来新冠疫情影响,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功夺取脱贫攻坚、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

一、综合

综合实力迈向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是全市首家迈入700亿元县区。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11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1.39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6.75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943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3:42.6:46.1。工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年末区市监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9245户,注册资本共计953.35亿元;个体工商户57499户,实有资金数额81.67亿元。全年实现新增大个体24家,新增列统企业(不含投资)161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持续增强。全年农业生产气候基本适宜,粮食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全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2万亩,比上年增加2.6万亩,增长1.3%。全年粮食总产量97.79万吨,比上年增加1.06万吨,增长1.1%。其中小麦总产37.62万吨,同比增长2.3%;水稻总产58.44万吨,同比增长0.99%。分季看,夏粮播种面积97.22万亩,增长2.8%;夏粮总产37.65万吨,增长2.2%。秋粮播种面积101.99万亩,增长2.1%;秋粮总产60.13万吨,增长0.4%。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91公斤,比上年减产1公斤,同比下降0.2%。

林牧渔业总体平稳。年底生猪存栏29.33万头,增长10.7%;出栏51.42万头,上涨14.2%;猪牛羊禽肉产量5.43万吨,增长28.4%;禽蛋总产量2.01万吨,增长11.9%;水产品总产量4.82万吨,其中淡水养殖4.45万吨,淡水捕捞0.36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有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9%。其中轻工业增长28.2%、重工业增长33.9%。分经济类型看,集体工业增长49.2%,股份制工业增长31.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21.8%。民营企业增长32.1%,其中私营工业增长26.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4.0%。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国家电网中全部工业用电量14.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苏盐井神、苏食肉品成功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共有6户,数量位列全市第一;一洲纺织和源洪羽绒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共创草坪入选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全市仅一户;康乃馨织造,双环齿轮,鸿富瀚科技,海螺水泥,惠民交通获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新增16户三星级上云企业,2户四星级上云企业;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成功审报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是全市唯一获得此称号的企业。

企业效益稳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53亿元,同比上升21.3%;利润总额13.75亿元,同比上升37.4%。年末亏损企业22家,亏损面为8.3%。2021年完成规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326.81亿元、入库税金14.14亿元。

建筑业实力保持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竣工产值212.9亿元,下降22.1%;竣工率55.1%;全区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亿元,增长6.9%;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5.6万元/人,上升4.9%;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85.4万平方米,上升17.4%;其中新开工面积830.4万平方米,下降2.2%;竣工面积681万平方米,下降24.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28.9万平方米,下降17.7%。

四、固定资产投资

规上投资稳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上升2.3%。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上升39.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0.7%。工业制造业投资同比上升24.9%,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比重16.0%。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15.7%,增速89.1%。分类型看,项目投资下降0.7%,工业投资上升3.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2021年新增亿元以上项目77个,其中列入考核的重大项目65个;本年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3个,其中包括车桥-朱坝公路项目、中恒新能源99MW风电项目等2个10亿元以上项目。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健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98亿元,同比上升9.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回暖态势快于住宿、餐饮业。限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68.99亿元,同比增长41.4%;限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8.65亿元,同比增长29.5%;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25亿元,同比增长41.2%;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04亿元,同比增长44.6%。

对外经贸上升显著。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63亿美元,同比上升65.4%,其中出口额为4.89亿美元,同比上升50.6%。全年协议注册外资额115803.6万美元,同比增长28.4%;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6987万美元,同比增长32.3%。

六、交通运输、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6亿万人公里,同比分别上升10%和39.4%。完成公路货运量692万吨,同比增长8.5%;货运周转量12.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完成水路货运量1195万吨,同比上升5.2%;货运周转量31.2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2%。完成港口吞吐量1453万吨,同比增长3.7%。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229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29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 公里,一级公路162公里。拥有公共汽(电)车456辆,客运量350万人次。

旅游发展彰显活力。特色服务业提档升级,全市规模最大、环境最雅的文楼早茶店初步建成,兼备苏州古园林和古镇禅文化风格的尚庐书院竣工布展,淮安府署全市唯一入选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1.63亿元,同比增长26.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税收收入27.73亿元,增长23.4%;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3.5%。增值税仍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构成,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4.2%;全年上划中央四税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

支出结构不断改善。全区财政总支出153.20亿元,同比增长34.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103.30亿元,同比增长20.5%;主要支出中,教育支出16.46亿元,增长11.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98亿元,增长24.2%;农林水支出11.07亿元,增长8.4%。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区人民币存款余额654.38亿元,同比增长8.8%,比年初增加52.8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7.10亿元,增长9.8%,比年初增加36.49亿元,增速较去年回落3.9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57.90亿元,同比增长13.6%,比年初增加66.72亿元,增速较去年回落1.8个百分点。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2021年全区专利授权量为163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96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60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71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小学校54所,幼儿园78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0779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4490人,小学教师4013人,幼儿园教师1716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534人,特殊教育教师26人,另聘请校外教师68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5483人,比上年减少3498人,其中高中生18982人,增加882人;初中生28388人,增加14人;小学生56553人,减少1498人;幼儿20989人,减少3124人。各类学校招收新生34645人,其中高中生6420人,初中生9810人,小学生8698人,幼儿6022人。各类学校毕业生37290人,其中高中生5327人,初中生9965人,小学生9659人,幼儿904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1.19%,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5.26%、优秀率15.77%。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我区区文化馆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区16个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全部挂牌;里运河文化长廊新建淮安区图书馆作家协会分馆、河下古镇新建1个淮安书房。全区基层公益放映厅人员计数数据量为26192人次,播放时长26480分钟,共216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500场;举办文化惠民广场演出70场;举办送戏下乡81场。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99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2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省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村58个;共有病床464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89人,其中执业医师1494人、执业助理医师745人,注册护士2252人。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37元,较上年增加2842元,增长10.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48元,较上年增加3259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68元,较上年增加2243元,增长11.2%。按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8701 元为主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1.8%;转移净收入增长最快,增幅为12.7%。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91元,比上年上升21.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类增速第一,增长37.5%;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略有下降,恩格尔系数为30.4% 。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64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938人。稳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2021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6万人,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年均浓度比2016年末下降28%,优良天数比率比2016年末提升13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提升至91.67%,入海水道北泓近10年首次达Ⅳ类水标准。完成省级重点河道“三乱”专项整治,经验做法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历时三年、累计投入40多亿元,高标准完成黑臭水体整治并荣获市委市政府集体二等功,累计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示范镇、示范村48个,创成国家级生态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直接取整,分项与总项小数差异未作技术性调整。

(3)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4)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此件公开发布)